轻轻铺上一张纸,蘸上几点墨,抒几积云烟故事,写一段似水时间,回看流年清浅,那些嫣然处的欢乐,那些低眉处的灵巧又令我意乱神迷,我多想把功夫中断在这个时节,留一段宁静时间,聆听浮生梦的梵音
“任他二月春风好,剪出垂杨恐不如
”陕北高原的窑洞内,早春二月的阳光下,是最适宜剪纸的天气了,靠窗一张土炕上,是最适宜剪纸的位置了
在陕北,哪家的女子不会剪纸?哪家门窗没贴过红彤彤映照日月的喜花呢?“北风那个吹,雪花那个飘,风天那个雪地,年来到!”大年三十,贫寒的土炕边,美丽无瑕的农家女儿轻盈地盘坐上面,一条乌黑的麻花辫一甩,辫结上的红头绳扬起未落,一对喜气洋洋的大红窗花已剪了出来----这是小时候在舞剧《白毛女》里看到的情节
麻雀还是那么欢快地歌着,像我无忧无虑的少年
一身粗布衣服的麻雀,丑陋而又瘦小,长得像土坷拉,是故乡最卑微的鸟儿
它总爱叽叽喳喳,活象村里的二娃向我喋喋不休地诉说着快活
故乡,是麻雀的天然舞台
它迅捷的奔跑,就是旷野碧绿的心跳
停在一枝翠绿上,它是故乡结出的一枚朴质而生动的果实,浓郁掩不住它喜悦的光芒;跳跃在打麦场上,它是乡亲们晾晒着的麦粒,灵动的鸟影注释着金黄的梦境
它是一粒鲜活的音符,润上了我视线的琴弦;它是一个醒目的标题,闪亮在我故园的上面
我和麻雀一样,热爱着老屋的屋檐
然而,当我羽毛丰满,却飞出了故乡的视线
所以,这些年,我不敢肤浅地表达乡情,这些年,在无根的小城,我裹着衣领和灰色的心情一路同行
麻雀明亮的眼睛,拣回了我丢在故乡的梦
在上学路上,它轻灵的跳跃,让我的脚步也平添了几分轻松;琅琅书声中,它的发音最纯正,并且裹着一股清新的风
它有多少次飞翔,我的少年就有多少个梦想;它有几滴哀鸣,我的一生就有几丝愧疚
我用石子击打过麻雀,就像那次我对二娃拳脚相加
那一次,麻雀在树上唱着民歌,我的耳朵容不下它的俗气
一块小小的石子,击碎了树叶的倾听,这是多年之后的一记重拳,砸向我的前胸
确有那么一段岁月,麻雀成了抢吃粮食的害虫
看来,认识一件事物确实需要一个过程
小时候,我跟麻雀学着起飞,可飞过老屋的屋顶,我迷上了更远的风景
麻雀,只是从田间飞回屋檐,从屋檐飞向田间
在光秃秃的冬天,这卑微的生命,骨头依然很硬,是寒冷里醒着的种子,是沉寂中跃动的精灵
民族唱法的麻雀,依然是乡村最优秀的歌者
今天,站在陌生的城市街头,说一口乡音的麻雀朴实得像我的农民兄弟
回老家看看吧!回老家看看吧!我豁然明白:我这只栖息在城市枝头的鸟,只有飞回故乡,才能找到自己的暖巢
作者单位:山东安丘八中办公室(262100)刘学刚
在这栋楼里,晚上没这种闲暇的人,大概只有曹阿姨
他们一家四口住在五楼,大儿子13岁,顽劣调皮,成绩也让人十分头痛,小儿子11岁,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了白痴,瘫痪在床上,吃喝拉撒,全靠她服侍
每天下班回来,她会一直忙碌到深夜
夜深的时候,偶尔下楼来,她也会和邻居闲唠两句
她说话的时候,目光柔软暖和,脸上的微笑一波接一波地泛上来,像清澈的湖水有风吹过
她还会讲一口六甲话,听人说,她年轻时有一付唱六甲山歌的好嗓子
她是这里最先关注我生活的人,每次在楼道里碰到的时候,她总会问起我母亲的病况,问我今天买猪肉了没有,哪个星期天有些空闲的时候,她会借个让我辅导他儿子学习的理由,叫我上去吃油茶,再煮上几个可口的荤菜
她知道,我每个月70多元的工资,加上几个星期日二、三十块的加班费,这些钱除了给母亲治病,还自己读书时欠下的学费外,还要送弟妹们上学,到最后,只剩下三、四十元的生活费,这样,我不得不把它们一点、一点地,辦开来用,生活过得拮据极了
我平时喜欢从两条大路走回自己的住处,一是东面这条紧挨着楼房墙壁延伸的台阶,一是西边县邮电局前面那条斜坡式的街道,两边都必须穿过县城那个唯一的菜市场,才能到达楼前那扇侧门,这样,我可以顺路买一把青菜或一块豆腐回来,而且,每逢圩日,在这两条路旁,我还可以直接从那些乡下挑来的担子上,买到一些实惠的东西
只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,每次回到楼下,走进那扇侧门之前,我总是下意识地抬头望望自己的房间,也看看曹阿姨家那扇挂着蓝色窗帘的窗口,仿佛在这个集市的喧闹之外,在那一黄一蓝的布帘后面,有谁在等候?这常常让我想起什么,却又好像忘记了什么
3 豆大的雨点打在临街的窗户上,好几天都没停止
什么都湿漉漉、黏乎乎的,我的住处也是如此,走廊积了一摊水,潮湿的柴禾怎么也点不燃火,我不得不放弃煮饭的念头,把炉子和铁锅收回了房里
这样的天气,小城比往常黑得更快,集市早早地散了,每天经过的菜市场,被夜幕笼罩,显得格外冷清昏暗
因为下雨,人们大都愿意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聊天,电影院和它对面的歌舞厅都没有生意,门全关着,广告牌上的剧幅明星照湮没在黑暗里,也不再引人注目
尽管如此,我仍然习惯性地从那扇活动的窗户往外观望,其实,我并不知道自己在留意什么,或者期待什么,外面的事物已经模糊不清,我想念的亲人,他或她们已返回了村庄,我熟悉的那个身影,在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城市里忙碌,也许我的观望只是为了打发时间,它漫无目的,却又有些固执
几栋楼房离我的住处不远,是县工商局和邮电局的正式住宅楼,我每天熟视它们,甚至可以嗅觉到那里面每个家庭的生活气息,但此时我站在这窗口前,看到的仍只是那些楼房灯光朦胧的窗户,并有了一种遥远的感觉
楼房的前面,是我平时走回住处的那条路,它在街口拐了一道弯后,向黑暗里延伸而去
它会一直通向群山之外的另一座城市,抵达另一个临街的住处吗?那个窗前是否也站着如我一般心情的人?然而,在雨夜的街灯下,那条路又显得那么迷蒙,没有尽头,让人不知何处是来路,何处是归途
此时的窗外,于我的心情来说,无疑是个陷阱
或许,我现在更愿意看到白天的情景:有行人和车辆从那条路上经过或者进出菜市场,熙熙攘攘,他们忙碌着,让人看到生活的希望,而我从那条路上回来,从无论日子多么清苦,也会感觉到自己真实的存在
但这个夜晚是单调的,单调得只剩下落雨的声音…… 一阵风吹来,我的目光有些摇晃,不经意地落在了窗台的下方——菜市场的入口处,那个用木板和方条钉成的摊子,想必早已湿透,从上面几乎看不出它真实的形状和颜色,在黑暗里,它只是模糊一团,但我知道,实际上它棱角分明,四四方方,原木色里浸染着一股大豆的清香味
这是一位侗族中年妇女的豆腐摊子,只要天一亮,我就会看到她守在那里,面前的豆腐冒着热气
我不知她的姓名,也不知她早上从小城的什么地方来,散集的时候又回到哪里去,但我每天都会从她的摊子上买一块5毛钱的豆腐,她也常用不太流利的关话(汉语)与我聊天
我们彼此熟悉又陌生
虽然已来到县城生活,她却依然沿袭着侗家寨子里的穿着习惯
我喜欢看她那一身蓝靛染织的土布侗族服装,上面手工刺绣的侗锦图案生动、细致而艳丽,还有她佩带的那些银器饰品,雕刻的侗族图腾也十分精美
我偶尔还会看到她的两个孩子,八、九岁的模样,侗话和汉语都讲得十分顺口
他们来集市里帮母亲打理生意
那男孩儿总是穿得密密实实,倒是那小女孩,天热的时候,上身便只穿了一件绣花的蓝肚兜儿,甚是讨人喜欢
而每当这个时候,我便会想起母亲和弟妹,想起童年时,我和母亲一道剪薯藤剥豆子的情形…… 我无法拒绝思念
天黑了更黑,夜深了更深,小城的灯一盏盏地熄灭,那个豆腐摊子消失在我的视线里,时间形成一个空洞,孤独铺天盖地
我躺到了床上,躺到了黑暗里,这才发觉自己没吃什么东西,胃空荡荡的,但食物之外,却有一些别的东西在体内不断膨胀,我说不清那是什么,但作祟的肯定是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,它们从头到脚滚雪球式的来来回回,让人烦躁、不安,甚至彻夜未眠
而糊着旧报纸的玻璃,也始终无法阻止那噼噼叭叭的雨声,它们一个个撞进我的房间里来,嗅着我的气味扑向我,还有报纸上那些灰暗发黄的新闻标题,领导讲话的大幅图片,密密麻麻的铅字,则从背面发出另一种隐秘的、含混的声音,它们和雨声呼应着,不断擂击我的耳鼓,使我感到头脑眩晕,并隐隐地疼痛
这时,我只有拼命盯着墙壁或天花板上的裂纹,它们构筑的抽象画面,仿佛另一扇窗口,通向宁静的森林、村庄、河流,通向心灵和梦想…… 1989年,在这个临街的住处,在许多个黑夜里,我瞪着眼睛,什么都看不见,却又熟视房内和窗外的一切
“走吧!”算是被我连拖带拽地拉进了食堂
在一楼食堂,找了个边际的场所坐了下来,用饭的功夫,我就随意扯扯书院和班级的工作,他的回复特殊大略:恩、哦、大概吧
以上就是关于揭秘微信广东红中麻将跑得快一元一分APP桌游全部的内容,关注我们,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。